教师全员课改计划实施方案

2018年11月02日 10:10  编辑:校办公室  核稿:   点击:[]

为贯彻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落实学院“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学院决定2011年启动并实施“教师全员课改计划”,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课程建设,建立起高质量有特色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全员课改的基本内涵、目标和思路

(一)基本内涵。“教师全员课改计划”是指改革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所有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人人都要参与课程改革的计划。课程改革不是单纯的课程内容更新或教材变换,而是涉及到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教材与课程资源、评价标准和师资等方面的综合改革。

(二)基本目标。树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设计更加具有时代性、应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方法,更加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产生一定数量的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和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的新课程;突出课程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性。基本形成应用性目标明确,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品质优良,具有我院特色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三)基本思路。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纲领,通过准确合理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细化人才培养规格,为课程改革奠定基本标准。以“有用”、“能用”、“适用”和“应用”为原则,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专业培养的教育平台和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采取“分类实施、区别对待、各有侧重”的方法,在区分通识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不同性质、明确各类课程功能的基础上,确立不同类型课程的改革方向、改革重点。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以综合化、并入化等方式,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整合重构,避免课程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通过明确“教什么、怎么教”,来构建各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在研究吸收消化新理论、新技术和行业新需求的基础上,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开发更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新课程。

二、全员课改的基本原则

(一)应用性原则。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选择,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能力要求的范围、综合素质的结构,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与运用,表现出较明显的应用性、行业性;统筹处理好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保持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二)实践性原则。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目标。理论课程应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在加强理论传授同时,也应加强课外实践行动计划或研究行动计划的指导。实验课程应减少理论验证性的项目,增加技术运用的综合性、设计性的项目,增加技术创新的选做性实验项目。专业实践课程应加大真题真做和技术运用的比例。

(三)能力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一切教育活动目标的载体,所有教育改革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有改革成果都要通过学生服务社会体现出来。构建应用型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环节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这个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和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单元,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清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从理论教学环节到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全员课改的主要任务

(一)制订应用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性质、功能和目标以及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条件建设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修订大纲、编选教材、组织教学和考核评价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了课程性质、目标和功能,要结合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制订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二)修订应用型的课程大纲。课程教学大纲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指导组织课程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检查、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标准。修订教学大纲,要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课程标准扩展为课程实施具体方案。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改革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积极推进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交流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强化对课外实践行动计划或研究行动计划的指导,着力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素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明确教学辅助手段运用的目的,科学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与方法。课程考核既要评价基本知识、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要评价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与应用以及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等。要改革单一的结果性的知识掌握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注重对课程理论知识掌握和职业能力获得并存考核,倡导试行发现性、开放性的课程考核。

(五)加快合格课程验收进程。学院安排用3年时间,对列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所有课程主讲教师应按照学院合格课程建设要求,按时完成课程改革与建设任务。合格课程体验收时间为:2011年12月、2012年11月和2013年11月。

(六)加强特色创新课程建设。集成和巩固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博采众长、凝练提升,进一步扩大“教学做合一”融合度,开发新课程,配制新资源,建设新教材。强化新课程的运用与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和提高,重点开发建设成一批体现学院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校本化特色的特色创新课程。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建设100门左右的创新课程,其中建设成20门教学示范课程、20门教改示范课程、20门专业新课程、20门双语教学课程和20门精品网络课程。

(七)强化课程研究与教改攻关研究。总结课程改革成果,加强课程结构、课程理论、课程特性以及课程设计与开发技术的理论性探讨,为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加强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改革中遇到实际问题的实证性研究,提高课程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应用性。研究解决学院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扎实推进课程理论、应用和技术研究,积极培育课程改革特色,争取建设更多的省校两级“质量工程”项目。2011年,拟遴选建设10项左右的重点教改攻关项目。

四、全员课改的基本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教师全员课改计划”领导组,党委书记汪敏、校长吴先良为组长,其他校领导为副组长,各院(部)主任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按照“党委领导,行政运行,职能协调,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稳步推进“教师全员课改计划”的实施。各院(部)成立课程改革和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指导和评估。

(二)实施步骤

1、广泛宣传动员。各院(部)要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广泛宣传动员,统一思想认识,使每位教师明确实施“教师全员课改计划”的重要意义,充分运用“应用型办学思想”大讨论和第三教学工作会议讨论形成的共识,着力推进课程改革和建设计划,不断改革创新,建设一批应用性强的有特色的课程,为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制订实施计划。各院(部)要根据学院课程改革和建设计划安排,结合专业和课程内涵建设要求,以“内涵建设抓质量、外延发展抓项目、提高水平抓特色”为原则,制订本单位的“教师全员课改实施计划”实施计划,早启动、早安排,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和建设、课程研究与教改攻关项目研究的牵头教师,明确每位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确保“教师全员课改计划”顺利实施。

3、加强检查评估。各系(部)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组织协调的作用,积极对外联络,为教师开展专题调研创造条件;要加强课程改革和建设过程管理,适时为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要强化课程改革和建设目标管理,严格按照改革与建设条件和要求,组织开展专项评估工作,评估结果及时反馈,指导教师修改和完善,提高“教师全员课改计划”的实施质量。

(三)基本要求

1、投入精力,积极改革。实施“教师全员课改计划”,是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建设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课程改革和建设项目主持人、课程主讲教师要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专题性调查研究工作,认真听取学术界和行业界专家、毕业生和在校生意见,力求做到“三个结合”、满足“三个需求”,即与学院办学定位结合、与经济社会需求结合、与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结合,满足国家建设需求、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项目参与教师、课程组其他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工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不断改进和完善所承担的改革与建设任务,确保“教师全员课改计划”达到预期目标。

2、服务学生,提升质量。课程改革和建设是为学生个体发展的服务,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将最有用的知识以课程形式让学生学会、学用,转化为就业创业能力。要着力改革“两个不适应”,课程内容优化、教法改进、资源条件配备都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

3、严格程序,严把质量。各院(部)要深入研制课程改革和建设评估、验收指标体系,按照课程改革和建设进程安排,严格评估、验收程序,严把课程改革和建设质量关。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创造条件,服务于“教师全员课改计划”的落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