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2018年11月02日 09:48  编辑:校办公室  核稿:   点击:[]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和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8〕1号)精神,结合学院发展规划,现制定合肥师范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安徽基础教育、文化产业和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院发展规划和办学定位为依据,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院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教学是学院的中心工作的办学理念,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发展。紧紧围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创新,培育特色,全面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建设目标

从2008年起,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引领,经过5年时间的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建设项目。通过国家级、省级项目建设成果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使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师资队伍的学术和教学水平大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取得新的突破,学生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的模式途径更加成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质量保障体系更趋完善。

三、建设内容

学院实施“质量工程”建设,是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部署,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又一次重要的战略举措,是学院今后5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头等大事。学院根据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提出6大类共16项建设项目,并以项目建设和管理为抓手,全面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各项建设工程具体内容如下:

(一)推进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培育特色,办出特色。本科专业建设水平是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所在。

1、新办专业建设项目。立足学院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和学科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增强主动适应安徽基础教育、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今后5年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规划学科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合理设置专业,灵活设置方向,形成师范性与应用性兼备、优势互补、交叉渗透的本科专业结构。加快新办专业建设步伐,加强新办专业教学条件和教学文件建设,使新办专业尽早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求,为加快院级重点学科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根据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规划学科布局,调整学科结构,丰富学科内容,凝练学科方向。今后5年内,重点建设基础数学、无机化学、中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教育学、美术学、英语等重点学科;每年遴选1-2个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重点建设动画、音乐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经过5年建设,力争建设1-2个省级重点学科。

3、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依托学院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专业,整合优质资源,着重在教学条件、师资水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社会服务、职前职后一体化等方面培育特色和优势。今后5年内,学院对办学优势明显、办学条件优越、教学团队精良以及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社会声誉高的师范类专业群、艺术类专业群、理工类应用专业群中,遴选特色专业,重点建设10-12个院级特色专业,争取6-7个院级特色专业入选为省级特色专业,为申报国家级特色专业奠定基础。

(二)推进教学与管理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学和管理水平。加强教师队伍、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名师培育,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和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以课程组、教研室和研究所、研究中心为基本单位,通过学科方向和研究项目的带动,推进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是实施“质量工程”能否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关键。

4、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加大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力度,探索灵活多样的培养机制。今后5年内,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开展岗前培训、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听课与评课制、国内外课程进修与高级访问学者、参与重点高校项目研究等,全面提升青年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紧紧围绕学院办学定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以教师队伍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高质量、有特色、适应普通本科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实现在职教师高职比达到40%以上、硕博比达到70%以上以及艺术类专业群、理工类应用专业群的“双师型”教师比达到10%的建设目标,实现本科课程开出率、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比例达到“双百”的建设目标。

5、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教学团队是按照专业、课程、研究方向等教育教学需要而建立起的教学组织。教学团队分为专业团队、课程团队和研究团队,专业团队设置从院级重点建设专业、特色专业开始试点,课程团队设置从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中的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开始试点,逐步推广到其他专业和课程。以研究所、研究中心为依托,通过项目研究,促进教师“明方向,进梯队,有成果”,形成科研团队。积极吸纳科研单位、企业优质人才资源为团队成员,实现互派互访,分工合作。今后5年内,计划建设20个左右院级教学团队,并在此基础上创建省级教学团队4-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

6、教学名师培育项目。重视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两高(高学历、高职称)” 计划,坚持高层次教师的引进、培养和稳定并举。加强宣传,不拘形式,大力引进和培养“两高”教师。充分发挥“两高”教师在教学建设与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真正成为学院教书育人的楷模和典范。今后5年内,计划培育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高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5人左右,院级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0人左右,在此基础上遴选院级“教学名师”20人和“教坛新秀”30人左右,争取入选省级“教学名师”5-6人和“教坛新秀”8-10人,争取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1-2人。

7、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项目。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院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学院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养与业务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今后5年内,通过人才引进和竞争上岗等措施,开展业务进修、培训等活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管理队伍。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实际,针对高等教育发展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以及新问题、新焦点,开展教学管理研究。积极推广教学管理研究成果的应用,指导教学管理改革实践,促进学院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三)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水平。加强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鼓励教师围绕课程建设撰写教材,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的前提。

8、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围绕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全面建设与改革,把该类课程建设成为院级示范性、开放式的课程。逐步规范学院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过程,加大对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立项、中期检查和合格验收等管理力度,加大对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加快课程建设步伐。积极推广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成效和实践经验,引导、带动学院本科课程建设有水平、上层次。今后5年内,计划再建设20-25门精品课程,其中建成省级精品课程8-10门,为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奠定基础。

9、教材建设项目。围绕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以及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结合教育部启动的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领域,鼓励教师研究教育,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新教材。支持教师的学术专著、特色教材、规划教材出版,建设一批代表学院学术水平的学术专著和特色教材。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价和选用机制,使高质量的新版的精品教材成为教材选用主体,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今后5年内,计划再入选省级规划教材30门左右,力争出版10-15门在省内享有广泛社会声誉的优秀教材,高质量的新版的精品教材选用率达到90%以上。

10、双语教学建设项目。双语教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观测点之一。双语教学建设,从生物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经济类等专业开始试点,逐步推广到其他学科专业;以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指标体系》为标准,加快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步伐,培养一批能及时吸收国际最新教学思想、素质优良、业务精通、善于沟通、勇于开拓的教学师资,培养一代代有能力主动接受世界前沿科研成果、素质高、能力强、竞争力强的学生。今后5年内,通过组织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开展双语教学比赛活动,计划建成双语教学课程达20门左右,为申报国家级、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奠定基础。

(四)推进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验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力度,确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根本保证。

11、实验教学建设项目。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实现“学校主管、院部代管”和“校托院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使基础课实验室达到或超过评估要求。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实现实验室全面开放。积极调整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加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和精品实验项目建设步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加大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鼓励实验教师积极申报研究项目,带动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为学院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示范性实践经验。今后5年内,计划建成5-6个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争取建设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做好准备。

1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在巩固和拓展的基础上,以创建示范教育实习基地为中心,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推动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进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律,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积极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校所之间的合作,以创建示范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专业实训教学建设与改革,全面提升专业实训教学质量和层次,为经济社会一线造就具有时代性、适应性、复合性的高级专门人才。院内实训基地建设,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宗旨,以就业与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够在办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在省内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今后5年内,计划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教育实习基地40-45个、专业实习基地20-25个、院内实训基地4-6个,争取建成5-6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综合性实验室以及院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重点组织实施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多媒体设计、程序设计、电子商务、英语演讲、师范生教学技能等学科竞赛,计算机工程、艺术设计、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旅游服务等技能竞赛。逐步扩大科技竞赛的学科范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营造鼓励探索支持改革的良好环境氛围。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是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核心内容。

1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改革,推进“以职前支撑职后、以职后提升职前”的一体化建设,推进学院(部)间合作协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积极引进国外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不断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通过校际联合培养,选派教师到国外大学进修课程或高级访学,研究和借鉴国外大学教学理念与实践,积极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今后5年内,重点在以学科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以知识与技能更新为导向的继续教育领域中,选择有较好研究成果和初步实践基础的专业或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验,计划建成4-5个院级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验区,争取入选1-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4、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继续实施省、院两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制度,引导和支持全院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针对国内外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教育研究,以科学研究指导改革实践,以研究成果推进教育创新。今年5年内,计划立项院级教学研究项目80项,争取入选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25项。鼓励和支持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研究成果指导教学改革实践,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争取多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六)推进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估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满意度和就业竞争力。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思路统领教学工作,健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反映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管理要求的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基础,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15、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项目。建立由院长办公会议、院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团)、分管副院长、教务处和各学院(部)组成的两个层面的管理体系,健全包括用人单位、教育专家、管理人员、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全程参与的监控队伍。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案,加大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评价方案的执行力度,充分发挥用人单位、教师、管理人员、教学督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的主力军作用,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今后5年内,通过逐年实施,不断完善监控和评价体系,有效监控和评价教育教学工作。

16、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建设项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学院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助推器”,在深化教学改革、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规范教学管理、科学评价质量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5年内,学院要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学院要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组建评建办公室,开展预评估工作,完善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预评估实施方案,积累评建经验,切实建立起促进和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四、建设措施

17、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实施“质量工程”是实现学院 “又好又快发展”又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实现高起点、快发展,把学院建设成为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普通本科院校。全院上下要认真学习、深刻体会有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质量工程”的重大意义,把“质量工程”作为学院中心工作和系统工程来抓。在加强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全面动员,人人参与,群策群力,勇担责任,确保本科教学质量。

18、健全组织机构,实施一把手建设工程。为保障“质量工程”顺利实施,学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全面指导和统筹“质量工程”的建设,全面检查和验收“质量工程”的实施效果。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教务处,主要负责“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协调工作。

19、明确分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在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组的领导下,质量工程办公室负责协调、组织实施、考核和验收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其分工如下:

人事处负责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名师培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程。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实验教学建设工程。

科研处负责重点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工程。

教务处负责新办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双语教学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教学研究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工程。

20、加大经费投入,保障项目建设经费。学院设立保障“质量工程”项目的专项经费,鼓励各学院(部)发挥自身特点,积极筹措资金支持“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学院“质量工程”建设所需经费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

21、严格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成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做好项目的立项、评审、检查、验收、评优和推荐上报工作,对在项目建设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加强“质量工程”建设与管理,依据学院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全程负责该项目的建设。

关闭